2016年全国教育关工委秘书处工作培训班交流材料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20浏览次数:3

2016年全国教育关工委秘书处工作培训班交流材料
关工委工作需要创新

    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提出,“各级关工委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勇于创新,

从实际出发,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保证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2009年以来,我们在贯彻执行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的过程中,始终把“创新”作为建设“四型”关工委的关键,以“创新”,带动“学习”,促进“调研”,搞好“服务”,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一、在指导全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中力求创新

2009年,我们在学习部党组20号文件以后,提出了“按照核心层、骨干层、参与层三个阶层抓关工委队伍建设”的要求为

基层关工委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工作理念。

2010年,在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贯彻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的苏教党〔2010〕51号文件中,提出了“要牢固确立关工委工作是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和‘无论怎么重视都不过分’的意识”。这句话是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同志最早提出来,后来写到51号文件中的。这个重要观点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贯彻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的一个重要创新和发展。它经过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大力落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党委把关工委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纳入党政工作运行轨道,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在职同志发挥主导作用;而且为老同志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极大地鼓舞他们发挥主体作用;还为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文件解决各级关工委工作经费和驻会老同志补贴等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1年,我省在前几年重点开展关工委长效机制建设,并普遍建立党委重视关工委工作的领导机制、关工委组织建设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条件保障机制和表彰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在厅党组领导下,根据51号文件提出的“要切实把关工委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运行轨道,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实现常态化”的要求,全面启动“创建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合格单位”工作,以解决长效机制建设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使全省关工委工作上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第一层面,抓市县区教育部门和高校校级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经过连续4年努力,到2014年年底,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关工委、2012年以前批准建立的所有公办高校和6所民办高校校级关工委达到常态化建设合格单位标准,省教育厅以厅办文件形式予以确认。上述单位基本做到:关工委工作摆上党委议事日程,纳入党政工作运行轨道;关工委有了日常工作团队,实际工作有人做;开展活动有经费,办公条件有保障;中小学校和高校二级学院建立关工委,并能开展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提高常态化建设成效,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开展了“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巩固提高奖”评审活动,表彰奖励了43个市、县(区)教育部门关工委和43所高校关工委,2016年将继续开展此项活动。

第二层面,有序推进中小学校和高校二级学院关工委常态化建设。这是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巩固提高教育部门和高校关工委常态化建设成果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指标。此项工作随着市县教育部门和高校关工委自身常态化建设合格跟进启动,因此各地各校进度不一,一般均由市县教育部门或高校参照省里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标准,对中小学校和高校二级学院关工委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条件保障、工作平台搭建、关爱活动开展等方面提出要求,并在试点基础上制定三到五年分批实施计划,本着“积极稳妥,不赶进度,务求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也是评审市县教育部门和高校校级关工委能否获得“巩固提高奖”的重要依据之一。按照2015年的进展情况推算,高校二级学院关工委和中小学校关工委常态化创建和考核认定工作到2017年基本完成。

第三层面,强化“四个作用”,着力加强关工委日常工作团队建设。所谓“四个作用”是指在职领导的主导作用,离退休老同志的主体作用,在职委员单位的助力作用和日常工作团队的关键作用。要持续推进关工委基层常态化建设,不断提升关工委工作水平,这四个作用缺一不可。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在2013年、2015年连续编印了两本《在职领导发挥主导作用实绩录》,总结宣传了近百名重视关工委工作,发挥主导作用好的在职党政领导的事迹,发到各市县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我们还对关工委日常工作团队建设提出要求(关工委日常工作团队,包括在职主要领导担任的主任、党政班子中的分管领导、老领导担任的常务副主任及驻会副主任,在职中层正职兼任的秘书长、老同志担任的副秘书长,以及在职人员或老同志担任的专兼职秘书),准备从2016年起在获得“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巩固提高奖”的市县教育部门和高校中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工作团队。

二、总结推广基层创新经验推进全省关工委工作

贯彻上级文件,落实到基层是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在基层,办法也在基层,基层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之所在。不断发现、总结、推广来自基层的创新案例和成功经验,是我们在推进全省工作中常用的工作方法。

比如,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51号文件中指出,为了发挥委员单位的作用,关工委和委员单位联合搭建工作平台,文件中列出了调查研究、理论宣传、党建辅导、教学督导、心理咨询、帮困助学、就业指导、社团顾问、校园文化等9个专门工作小组,这些工作载体本身就是来自于各地各校的工作创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在工作小组中实行职能部分负责人和老同志共同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制”,把关工委工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融合起来,为关工委围绕中心开展工作,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关键点,这又是一个创新。我们认为,“双制”配备是关工委自身建设的方向,就把这种做法写进了51号文件予以推广。目前这种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而且关工委“双主任”、“双常务副主任”、“双秘书长”等模式也相继产生。这种创新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再如,为了充分发挥老同志资源的作用,又能使青少年的需求得到尽可能的满足,让“资源”和“需求”有效对接,无锡机电高职校关工委设计了一个工作载体――“双菜单制”,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为了解决中小学生放学后的教育管理,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海门市教育局关工委设计了工作载体――校外教育辅导站,在全省教育系统普遍推广,经省关工委精心打造,已成为省关工委的一个特色品牌。2016年,我们还将推广宜兴市教育局关工委坚持20年的“老教师家庭辅导站”。

为了进一步鼓励各地各校创新,集中推广一批创新成果和经验,我们从2013年起专门设立了“关工委工作创新奖”,原则上每两年组织一次评审和表彰,至今已组织评选并表彰奖励了2批共54个项目。为了推广这些创新成果和经验,我们采用了如下措施:在全省教育系统关工委骨干培训班公开颁奖并选择部分项目作为培训内容大会交流;汇编全部获奖项目经验印发各地各校;在工作网站发布获奖项目介绍。对需要重点推广的项目,一是直接写进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年度工作要点,以省教育厅文件形式下发推广,例如江苏大学的“时雨社”、东南大学的“院士关心下一代”、宜兴市的“老教师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二是专门召开现场会推广。如江苏大学“关爱超市”在2013年获得工作创新一等奖。省教育系统关工委2014年在江苏大学召开全省学校关工委“关爱超市”推广工作会议,47所高校关工委和13个省辖市教育局关工委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又于2015年专门组织了“明星关爱超市”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省19个申报单位中树立了江苏大学关工委“关爱超市”、江南大学关工委“爱心驿站”、江苏经贸职技院关工委“温馨小屋”、徐州特殊教育学校关工委“特殊关爱超市”、盱眙县马坝中心小学关工委“马坝小学爱心超市”等5个典型;并决定2016年宣传推广“明星关爱超市”的经验,鼓励更多学校关工委举办“关爱超市”、争创“明星关爱超市”。又如南通大学关工委“谈心屋”在2013年获得工作创新一等奖,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决定2016年专门召开座谈会,就充分发挥“谈心屋”作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水平开展研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