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长期坚持依托行业办学,与地方政府、江苏海事局、上海海事局、等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成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搭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发展共赢”的合作办学平台,推进我校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框架下,2017年10月,学校牵头成立了泛长三角港口与航运国际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以“政行企校”深度合作为主要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由“长三角”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航运类职业院校、港口企业、航运企业以及行业组织等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成,以共同培育人才、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平台、共同研发创新、共推“国际”战略为集团的主要工作内容,打造以专业为纽带的合作载体,探索形成了大学科技园、企业学院、船中校、校中厂、卓越海员培养、产业学院、创新研发中心等多种合作模式,成为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示范。学校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主动适应水运经济产业转型与区域产业发展,已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新格局。
一是大学科技园模式。学校拥有江宁、秦淮和板桥三个校区,秦淮校区已建成江苏省高职院校屈指可数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园区集教育、科研、技术转移转化与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板桥校区地处长江之滨,拥有全国海事类院校唯一的停泊实习船“育新”轮,国家发改委立项的长三角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规划5.4万平方的产教融合科技园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园充分依托高校的教育与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养、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等作用。在园区内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众创空间、创业实践基地等途径为企业孵化、研发、人才培育、成果转化提供培育服务,作为内设机构进行尝试性探索。一是以大学生实体创业为主体,培育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的创业创新科学人才功能;二是以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为抓手的科研成果转化功能;三是高科技企业引入、孵化功能。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院系与社会资源,以创业助就业。
二是企业学院模式。学校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学会的有力推动下,分别与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中外运长航重工金陵船厂、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等企业合作组建了江苏远洋学院、金陵船舶学院、南京港口学院、新东方学习中心等企业学院和学习中心。企业学院实行虚拟学院实体运行,在学生培养、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与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多点合作。学校为企业学院提供近1000平方米场地,对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给予优惠。企业为企业学院每年投入教学设施设备和企业奖学金,委派多名高级船员或工程师到企业学院讲学授课。通过企业学院建设,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缩短员工入职培训时间,降低企业员工培训成本,为江苏对接“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探索出了新路径。
三是船中校模式。学校与联盟高校(上海海事大学)及联盟企业(上海育海航运公司、上海远洋运输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国际轮渡有限公司和中日国际轮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教学实习船“育锋”轮、“苏州号”、“新鉴真号”,学校支付交通费、代理费和租赁费,派教师跟船指导与管理,帮助学生办理上船手续;企业根据学校需求定制舱容、定制航线、定制航期、定制实习方案。整班制上船实习,提高了企业规模效益、降低了运营成本、深化了校校合作,扩宽了双师培养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国内航海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在校生海上航行实习难的问题,开创了国内高职院校中航海教学的先例。
四是校中厂模式。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和学生生产实训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区域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吸引多家企业进校。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并负责产品的销售,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产品和实习实训条件等优势,学校发挥场地、设备、设施、人力、智力和品牌等优势,校企互补共享资源,实现了互惠互利。
五是学校联合江苏海事局和泛长三角港口与航运国际职教集团的20家航运企业成立“卓越海员教育培养协作组”,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共同实施“卓越海员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形成了“1(校)+0.5(船)+1(校)+0.5(船)”船校交替、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校企双元培养高端船员的典型范例。该项目成果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立项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国家海事局基于此模式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船上培训管理办法》相关条款,在全国船员教育培训机构中予以推广。
六是产业学院模式。我校正在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共建中船产业学院。中船产业学院是中国船舶集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一次特色鲜明而富有价值的探索。中船产业学院根据船舶、邮轮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整合了海院、中船双方学科专业优势资源,将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动力工程技术、智能焊接技术、邮轮内装技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等专业作为基础,并共同拓展风力发电工程技术、国际邮轮运营管理等专业,顺应产业升级的需求,实现全产业链的合作育人;2019年我校与华为共建“华为ICT学院”。双方以华为ICT学院为合作平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方向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合作试点,着力提升我校信息工程水平。同时,双方在教师工程化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其中,在教师工程化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华为将联合其生态企业为我校提供教师工程化实践,全面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华为定期选派项目专家来校,对教师进行项目师资实训和培训,并在申请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组织教师交流及研讨等方面和我校开展合作。同时,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国家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持续培养高质量人才也是我校与华为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
七是创新研发中心模式。学校在深化校企合作过程中,与企业共建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如航运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中心成立后,校企双方共同开展新产品研发、申报课题培育、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努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目的。学校的研发资源和优质人才为企业进一步开展高层次、专业化的科研提供更多空间,同时也为海事学院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创造了新的契机。
我校将立足现代海洋运输产业发展需求和江苏经济发展实际,遵循“开放、互融、共赢”原则,通过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和泛长三角港口与航运国际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校企共建产教联盟、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员工培训中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等举措,构建校企多元命运共同体,着力解决校企协同育人、融合发展面临的瓶颈和制约因素。